新聞1+1丨人工智能:如何為殘障人士“智”造未來?
電子導盲犬能否取代傳統導盲犬,解決視障人士的困境?近日,西北工業(yè)大學科研團隊在探索離線具身智能應用方面取得階段性進展。開發(fā)出的大模型實現了其智能人機交互、智能乘梯引導、智能過街引導、智能室內引導等功能。這樣的導盲犬在實際應用中能力究竟如何?什么時候能量產?除此之外,還有殘障人士生活中的“痛點”,可以期待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來解決?
《新聞1+1》連線西北工業(yè)大學光電與智能研究院副教授孫哲;上海交通大學醫(yī)療機器人研究院副院長謝叻,共同關注:人工智能:如何為殘障人士“智”造未來?
“離線具身導盲犬”有哪些創(chuàng)新與獨特之處?
西北工業(yè)大學光電與智能研究院副教授 孫哲: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一部手機,我們將一個智能的網絡框架嵌入到導盲犬的算力平臺上,實現人機交互。讓它在沒有網絡的時候,也能對我們的命令進行分析和執(zhí)行。能夠實現對環(huán)境的認知和對障礙的躲避。它和傳統導盲犬的區(qū)別在于,殘障人士非常缺乏情感交互,而智能導盲犬在這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它會在電梯中提示使用者所在樓層,有沒有人進入電梯等信息,通過快速地響應周圍信息和人的需求,來更好地幫助殘障人士。
科技革命改變殘障人士的工作與生活
眼下,新的科技革命在改變更多殘障人士的工作和生活。在上海這座城市,已經出現了一家盲人咖啡店。技術的進步不僅能為殘障人士設計收銀系統,各種小程序也能讓他們實現無障礙接單。去年杭州第四屆亞殘運會開幕式上,當殘疾人游泳運動員徐佳玲穿戴智能仿生手通過腦波數據點燃主火炬時,很多人在驚嘆的同時也在期待這項新的技術何時可以走進更多殘障人士的生活?
未來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服務殘障人士?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療機器人研究院副院長 謝叻:人工智能設備能更好地理解使用者的意圖,輔助使用者完成他的目的。在康復輔助機領域有比較好的應用,比如說我們的下肢康復機器人,可以更好地理解患者的意圖,努力讓機器人像是身體的一部分。在這方面,目前我國和國際上先進的國家技術上還是有一些差距的,但是近十年來國家在這方面的投入增加了。我們在這個領域趕超的還是比較快的。(央視新聞客戶端)
責任編輯:王雨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