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貴州|廣東|廣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龍江|江蘇|江西|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團|云南|浙江

首頁 > 文化旅游

陜西發(fā)現西周時期采邑性聚落遺址
2025年01月08日 10:46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西安1月8日電 (記者 阿琳娜)記者7日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人員在富平縣長春村發(fā)現一處規(guī)模較大的西周聚落,初步判斷為西周時期關中東部一處采邑性聚落,為研究西周采邑制度和政治格局等問題提供了新的材料。

墓葬出土銅車馬器組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墓葬出土銅車馬器組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長春遺址位于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長春村,地處石川河東岸、北山山系南麓的開闊臺地上。從2022年10月起,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渭南市博物館、富平縣文旅局對遺址內部分被盜西周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

  2024年,為進一步弄清遺址范圍、聚落結構及墓地分布等,開展了系統(tǒng)性的調查、大規(guī)?碧胶桶l(fā)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獲。通過調查,初步廓清了遺址的聚落是由居址區(qū)和大型公共墓地兩部分組成,西南臨石川河河灘,東北以自然沖溝為界,總面積約300萬平方米。

出土陶范。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出土陶范。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公共墓地位于遺址的東北部地勢最高的區(qū)域,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已探明西周時期墓葬和車馬坑超過3000座,墓地內大多數墓葬墓向統(tǒng)一為北偏東,很少有相互打破關系,表明該墓地是經過有序規(guī)劃的一處大型公共墓地。根據墓地區(qū)域的空白地帶可將墓地分為南、北兩個墓區(qū)。目前已發(fā)掘揭露西周墓葬70余座,車馬坑5座。

墓地局部發(fā)掘航拍。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墓地局部發(fā)掘航拍。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墓地內墓葬按形制規(guī)模可分為四類,最高級的“甲”字形大墓,共探明9座,集中分布在墓地北區(qū)最北部,與中、小型墓之間無明顯界限。車馬坑數量較多,除甲字形大墓旁的大型車馬坑外,墓地內還有規(guī)模較小的車馬坑或馬坑,其中車馬坑均為拆車埋葬。

  墓地早期曾遭系統(tǒng)性盜掘破壞,墓葬棺槨結構保存較為清晰,隨葬品和人骨擾動較大。墓葬內仍出土有銅、玉、石、陶、原始瓷、琉璃、蚌、海貝等器物。從墓葬形制及隨葬器物特征可以判斷,墓地應是一處以姬姓周人族群為主體的公共墓地,時代集中在西周晚期。

  居址區(qū)位于墓地西南,二者中間有一條溝作為分界。居址區(qū)文化遺存較為豐富,目前清理了包括灰坑、墓葬、房址、陶窯,溝渠等各類遺跡300余處,遺物除常見的日用陶、石、骨角牙蚌質器物外,還見有銅刀、銅刻刀、卜骨、骨甲片、石玦等特殊遺物。特別是發(fā)現了與鑄銅相關的陶范、爐壁等遺物,與制陶相關的集中分布的陶窯,以及與制骨相關的骨角廢料等遺存,這些性質明確的遺跡或遺物為揭示居址區(qū)手工作坊的分布提供了重要線索。居址區(qū)內還存在墓葬與灰坑相互打破的“居葬合一”現象,豐富了對于遺址內居葬關系的認識。根據遺跡間層位關系和出土陶器形制特征判斷,遺址至遲在西周中期開始形成,并一直延續(xù)至西周晚期。(完)

責任編輯:王雨蜻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 陜西省人民政府 陜西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 西安市人民政府 人民網 新華網 中央電視臺 央廣網 群眾新聞網 西部網 西安日報 華商網 西西新聞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