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補貼寫入政府報告 專家建議更關注一孩生育支持措施
一孩生育是生育率的基本盤,政府應該在一孩生育支持政策上給予更多關注。目前大部分生育津貼和補貼主要針對二孩和三孩,而一孩生育的支持政策相對不足。
3月13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衛(wèi)健委發(fā)布落實《關于促進人口集聚推動人口高質量發(fā)展的實施意見》育兒補貼項目實施細則及服務流程。根據育兒補貼實施細則,生育一孩一次性發(fā)放育兒補貼10000元;生育二孩發(fā)放育兒補貼50000元,按照每年10000元發(fā)放,直至孩子5周歲;生育三孩及以上發(fā)放育兒補貼100000元,按照每年10000元發(fā)放,直至孩子10周歲。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制定促進生育政策,發(fā)放育兒補貼。
國家衛(wèi)健委主任雷海潮3月7日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時指出,人口問題仍是一個需要深入和動態(tài)研究的重要問題。今年將發(fā)放育兒補貼,國家衛(wèi)健委正在會同有關部門,起草相關的育兒補貼的操作方案。要進一步降低生育、養(yǎng)育和教育方面的成本,要大力發(fā)展托幼一體化的服務,為需要進行托育服務的家庭提供更多普惠性服務。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專家原新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指出,“育兒補貼政策的出臺是提振生育率的重要舉措,但政策的有效性和長期效果仍需多方努力和持續(xù)投入。此外,一孩生育是生育率的基本盤,呼吁政府在一孩生育支持措施上給予更多關注!
近年來,中國的生育政策經歷了多次調整,從2013年的“單獨二孩”到2015年的“全面兩孩”,再到2021年的“三孩政策”,前兩次調整釋放了長期積壓的二孩生育意愿,生育率水平和出生人口數量一度明顯回升,收獲了生育政策放寬的政策效果。但是,“三孩政策”以來并未帶來預期的生育率回升。
“依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計算的孩次遞進生育率可以看出,從未生到生一孩的遞進比是88%,一孩到二孩的遞進比是45%,二孩到三孩及以上的遞進比大概是8%左右。如果按照平均100位女性推算,生一孩的女性有88位,這88位里面有45%生了二孩,大概為40位女性,而這40位女性中,又有8%的人生了三孩或多孩,約為3人。2022年,我國出生人口956萬人,一孩、二孩和三孩及以上的孩次構成分別為46.1%、38.9%、15.0%。顯然,生育一孩依然是比例最大的群體,沒有一孩就不可能有二孩,當然,沒有二孩也就不可能有三孩,由此可見,生育支持政策應該力保一孩生育這個最大的基本盤。事實上,從社會公共政策視角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應該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次生育、每一個孩子,無論孩次高低,都應該享受生育津貼和相應的福利。”原新說。
除了育兒補貼,還有省市提出了對生育一孩的社保補貼。2月20日,江蘇省發(fā)布了《江蘇省關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將企業(yè)支付女職工產假期間的社會保險費用補貼標準,在現行的對生育二孩、三孩補貼基礎上,擴大到對生育一孩的給予50%的補貼。
盡管育兒補貼等政策的出臺為提振生育率提供了新的希望,但原新指出,政策的落地和執(zhí)行仍面臨諸多挑戰(zhàn)。
“育兒補貼政策的出臺是必要的,但僅僅依靠補貼是不夠的!痹卤硎,生育率的提升需要時間效應,政策的落地和執(zhí)行同樣重要。目前各省的生育津貼標準差異較大,大部分制度創(chuàng)新仍集中在縣級和地級層面,省級層面的統(tǒng)一指導亟待加強。完善生育政策體系應該堅持自上而下的指導和自下而上的創(chuàng)新相互結合,雙向奔赴。
原新強調,好的政策必須有好的落實和好的監(jiān)督機制,才能收到好的政策效果。他指出,目前的政策在落地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免費孕檢的實際執(zhí)行不到位,導致許多家庭仍需自費增加檢查項目,增加生育成本。此外,產假、陪產假和育兒假的延長是時間支持的重要體現。然而,企業(yè)在承擔這些成本時存在主動性不足的問題,建議建立國家、企業(yè)和個人分擔和共擔機制,以確保政策實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續(xù)性。
生育率的提振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長期的投入和持之以恒的政策支持。育兒補貼政策為提振生育率提供了新的希望,但要真正發(fā)揮作用,仍需在政策落實、經濟支持、服務提供、觀念轉變、友好環(huán)境塑造等方面作出更多努力。生育是國之大者,是最大的民生,是全社會的事情,原新呼吁政府在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上需要繼續(xù)加大投入,加強部門間的協(xié)作,完善監(jiān)督機制,確保政策能夠真正落地并產生長期效應。
在育兒補貼之外,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大力發(fā)展托幼一體服務,并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以及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
“生育率的提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是人口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可操之過急,我們需要有足夠耐心、恒心、決心和信心,篤行不怠,久久為功,”原新表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扭轉生育率下降的趨勢!
第一財經 作者:馬曉華
責任編輯:王雨蜻